江北,深夜十一点。
“新地平线”总部的灯火依旧通明,科技之光写字楼的顶层,几乎每一个办公室都亮着光。但在专门为核心成员开辟的公共休息室里,气氛却难得地轻松下来。
“这个评论有意思,”徐涛斜靠在柔软的沙发上,将笔记本电脑转向高翔,“听听,来自麻省理工bbS的一位匿名用户:‘我花了一晚上试图在卡普兰的旧理论框架下理解陈教授的模型,直到我的大脑发出了过热警报。现在我明白了,你需要做的不是升级你的cpU,而是换一个操作系统。’”
高翔正端着一杯咖啡,闻言忍不住笑了出来。他扶了扶眼镜,凑过去看屏幕:“这个比喻很贴切。我们的理论,确实是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。”
“还有这个,来自《自然物理》期刊的主编论坛,”徐涛兴致不减,继续往下翻着,“有人提议,应该为‘陈’理论体系单独设立一个新的物理学分支,就叫‘凝聚态动力学’。下面一堆人附议,说传统的平衡态理论已经无法解释我们的成果了。”
休息室的巨大落地窗外,是城市的璀璨夜景。高翔没有再看屏幕,他端着咖啡走到窗边,看着下方川流不息的车流,轻声感慨道:“十几个小时前,这些还只是我们硬盘里的数据。现在,它们变成了全世界物理学家绕不开的课题。”
这场胜利来得太快,也太过彻底。从《Nature》封面文章的正式上线,到艾伦·卡普兰学术不端调查的启动,再到他那封颜面尽失的撤稿声明公之于众,整个过程如同一场势不可挡的风暴,横扫了全球的物理学界。
这种感觉,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感到一种不真实的眩晕感,以及随之而来的、巨大的满足感。
徐涛伸了个懒腰,将电脑合上,发出“啪”的一声轻响。
“陈老师心里那根刺总算是给拔了,”他说道,“这下,咱们应该能安安稳稳地过个好年了吧?”
高翔转过身,刚想说些什么,徐涛的加密手机就在桌面上震动了一下。他拿起来看了一眼,脸上的轻松表情立刻收敛了起来。
“说曹操曹操就到,”徐涛站起身,对高翔扬了扬下巴,“陈老师让我们和林浩现在过去一趟,他的办公室。”
林浩几乎是和他们同时收到的消息。他刚刚结束和韩立阳、秦峰关于下一批涡轮盘交付节点的视频会议,正准备去休息室找大家。
十分钟后,三人敲开了陈默办公室的门。
办公室里一如既往的整洁,闻不到丝毫庆祝胜利的烟火气。陈默没有坐在办公桌后,而是站在那块巨大的、几乎占据了一整面墙的白板前。白板上,清晰地保留着加入了“量子零点能涨落”修正后的最终理论框架。
“都坐吧。”陈默的声音很平静,听不出喜怒。
三人依言在沙发上坐下,办公室里的气氛和隔壁休息室的轻松截然不同,一种熟悉的、面对未知难题时的严肃感重新笼罩了他们。
陈默没有看他们,目光依旧停留在白板上那些完美的公式上。
“网上的消息,我看了。”他开口道,打破了沉默,“卡普兰的事情,到此为止。那是一个句号,不是感叹号,不值得我们浪费时间去开香槟。”
林浩三人对视一眼,都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了然。这很符合陈默的风格,永远向前看,永远专注于问题本身。
“今天叫你们来,是想讨论下一个问题。”陈默转过身,终于看向他们,“我们的新理论,完美地解释了‘冰河一号’为什么停在了-10.1摄氏度。从数学和物理的角度,它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。但从工程和未来的角度,”他顿了顿,语气变得锐利起来,“它是一座必须被跨越的雄关。”
他拿起一支红色的白板笔,走到白板前,没有修改任何公式,而是在白板的顶端,用力地写下了四个字:
“零度之上。”
“这,才是我们真正的战场。”陈默说道,“我们的理论已经告诉了我们‘为什么’,现在,它必须告诉我们‘怎么做’。怎么做,才能让超导临界温度,跨越冰点,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。”
高翔立刻明白了陈默的意思,他的表情变得无比严肃:“老师,您的意思是……基于我们现有的理论,进行一次逆向设计。设定‘tc大于0c’为目标,让‘神威之心’去反向推算出可能的材料配方和原子结构。”
“没错。”陈默赞许地看了他一眼,“这就是我今天想问你们的。要完成这次史无前例的逆向设计,在元素周期表和所有可能的晶体结构中,进行一次近乎无限的搜索……我们现有的工具,还够用吗?”
这个问题,比刚才那个假设性的问题要沉重百倍。
“验证”一条路,只需要沿着路走一遍。“开辟”一条新路,则需要探索地图上的每一个像素点。这两者计算量的差距,是天壤之别。
这才是真正的挑战。他们的理论是完美的地图,但这张地图太庞大了,大到他们可能穷尽一生也找不到那条通往“零度之上”的黄金小径。
“我们回去立刻就测算。”林浩沉声回答,语气比之前更加凝重。
陈默点了点头,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这个问题的艰难。
“去吧,”他挥了挥手,“我等你们的答案。”
……
离开陈默的办公室,三人谁也没有说话,径直走进了“神威之心”的总控室。这里更像是一个太空舱的指挥中心,巨大的弧形屏幕上,数据流如同瀑布般刷新。
林浩率先打破了沉默,他的目光扫过两人,语气沉稳而清晰:“任务明确了。高师兄,这次建模的重担还得你来扛。逆向搜索的算法框架,所有可能的物理变量,都需要你来定义和量化。”
虽然大家都已经毕业,但林浩还是习惯性地称呼高翔为师兄,这既是尊重,也是多年合作下来的一种默契。
高翔点了点头,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专注:“没问题。我会构建一个包含至少七个维度(元素配比、掺杂浓度、晶格常数、压力、温度等)的希尔伯特空间模型。不过……”他看向徐涛,“这个模型的计算复杂度,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。”
徐涛正活动着手指关节,发出一连串“咔咔”的声响,闻言咧嘴一笑:“高师兄,你只管把理论模型扔过来,把它翻译成‘神威之心’能听懂的语言,然后榨干它的每一滴性能,是我的专业。就怕你的模型不够复杂,让我的算法闲得生锈。”
“放心,这次的计算量,”高翔推了推眼镜,用一种陈述事实的语气说道,“大概率会触发‘热寂’理论的某种计算形式。你应该会有足够的发挥空间。”
林浩听着两人的对话,心中稍定。他知道,在这场纯粹的理论和算力攻坚战中,自己能做的更多是把握方向和提供支持。他走到自己的工位前,说道:“我会负责设定工程约束条件,把那些在现实中无法制备的、或者成本高到离谱的组合,提前从搜索空间里剔除掉。尽量为你们减轻一些负担,避免算力浪费。”
“好!”徐涛打了个响指,“铁三角,启动!我先去底层优化一下调度协议,给你们俩泡杯咖啡的时间,然后我们就开始!看来这个年,注定是要在机房里过了!”
话音未落,他便一头扎进了控制台前,屏幕上的代码开始飞速滚动。
两个小时后,在三人毫无保留的通力合作下,一个庞大到令人头晕目眩的“可能性宇宙”被构建了出来。
“框架好了……”高翔的声音有些沙哑,他摘下眼镜,揉着眉心,指向屏幕上那如同星图般复杂的模型,“徐涛,你的‘战场’准备好了。”
徐涛早已准备就绪。他深吸一口气,像是即将挑战世界纪录的极限运动员。他将高翔和林浩共同完成的巨大模型,导入了自己的评估脚本。
“开始吧,让我看看这个宇宙到底有多大。”
脚本开始运行,屏幕上代表“可能性组合总数”的数字开始以一种令人心悸的方式疯狂向上跳动,很快就突破了常规计算机能够表达的极限,变成了一个以10为底的、长得可怕的指数。
五分钟后,计算停止了。
一个结果窗口弹了出来。
总控室里一片死寂。
徐涛脸上的轻松和自信在看到结果的一瞬间荡然无存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罕见的、混杂着震惊和挫败的表情。他甚至下意识地检查了一下自己的代码,怀疑是不是哪里出了bug。
“怎么样?”林浩的声音有些干涩。
徐涛缓缓转过身,没有说话,只是默默地将结果投射到了主屏幕上。
【任务名称:“零度之上”超导材料逆向设计全空间遍历】
【预估计算时间(基于神威之心当前硬件配置):23.7年】
二十三点七年。
这个数字,像一座冰冷的墓碑,竖立在三人面前。
它宣告了此路不通。
高翔有些无力地靠在椅背上,喃喃自语:“不可能……组合爆炸……维数灾难。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真正的无穷。”
他们拥有一张完美的地图,却发现这张地图的面积,比整个宇宙还要大。
总控室里的空气,仿佛被抽干了。
良久,林浩缓缓站起身。
他没有走向控制台,也没有看向自己的同伴,而是走到了总控室角落里那块用于日常讨论的白板前。
他拔掉白板笔的笔帽,清脆的“咔”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响亮。
然后,他转过身用一种平静而坚定的语气,一字一顿地在白板上写下了一行字。
“既然算不出路,那就自己造一条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