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珪父子献上的“稳中求进”之策,如同一盏明灯,为身处复杂局势中的刘备集团指明了方向。刘备深以为然,立刻将这一策略付诸实施。其中,最核心、最基础的一环,便是“广施仁政,收拢民心”。在刘备看来,名分、地盘、军队固然重要,但民心向背,才是决定成败的最终力量。尤其是在这乱世之中,谁能赢得百姓的拥戴,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于是,在小沛及其新拓展的控制区内,一场轰轰烈烈的“仁政”运动,全面铺开。刘备亲自挂帅,麾下文武各司其职,将“仁德”二字,落到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上。
第一把火: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。
刘备深知,徐州连年战乱,百姓困苦不堪,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。他颁布政令,宣布在新控制的区域内,减免当年赋税三成,对于遭受战火严重的地区,更是免税一年。同时,严格约束军队,不得扰民,买卖公平,违令者严惩不贷。他还下令清查户口,将无主荒地分给流民耕种,并提供种子、农具,鼓励生产。这些措施,如同久旱逢甘霖,迅速缓解了民困,百姓无不称颂刘使君仁德。
第二把火:整顿吏治,惩恶扬善。
刘备明白,再好的政策,也需要廉洁高效的官吏去执行。他任命孙乾、简雍等清廉干练之士,负责监察地方吏治。对于贪赃枉法、欺压百姓的官吏,一经查实,无论官职大小,一律严惩,绝不姑息。同时,大力提拔任用有德才的本地士人,如陈登负责协调各方关系,糜竺掌管钱粮后勤,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。吏治清明,百姓才能安居乐业。
第三把火:兴修水利,发展生产。
在赵云的提议和主持下,刘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,兴修水利,疏通河道,修筑陂塘。这不仅有效防御了可能的洪涝灾害,更灌溉了万顷良田。他还鼓励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,提高粮食产量。同时,利用糜竺的商业网络,恢复和发展手工业、商业,使物资流通起来,经济逐渐复苏。田野里重现生机,市集上再现繁华,百姓的脸上有了笑容。
第四把火:扶危济困,收容流亡。
对于在战乱中失去家园的流民,刘备设立专门的安置点,提供粥棚、医药,并组织他们参与修筑城池、开垦荒地,以工代赈,使其能够自食其力。对于孤寡老人、孤儿,则由官府拨出专款进行抚恤。这些举措,使得刘备“爱民如子”的名声不胫而走,吸引了徐州各地乃至周边州郡的大量流民前来投奔,人口迅速增加,兵源也得到了保障。
第五把火:兴教化,明礼义。
刘备在糜竺、陈登等人的协助下,在小沛设立学宫,聘请有名望的儒生讲学,不仅教育子弟,也允许军中好学之士旁听。他本人也时常去学宫,与士子们讲论经义,探讨治国之道。他还下令整饬风俗,提倡孝悌忠信,抑制豪强欺压良善。虽然战乱时期,文教难有大成,但这些举措,却赢得了士人阶层的广泛好感,认为刘备是真心尊重文化、崇尚礼义的明主。
刘备本人更是以身作则。他经常轻车简从,深入民间,访贫问苦,与老农坐在田埂上聊天,听取他们的疾苦。遇到有困难的百姓,他总是尽力相助。他的平易近人和真诚关怀,深深打动了普通民众。
这些“仁政”措施,看似琐碎,效果却极其显着。在刘备控制的区域内,社会秩序迅速稳定,生产得到恢复,民心逐渐归附。与吕布统治下郯城等地的横征暴敛、民不聊生,以及曹操过往屠城恶名带来的恐惧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“刘使君是仁德之主啊!”
“跟着刘皇叔,有饭吃,有地种,不用怕被抢!”
“要是整个徐州都归刘使君管就好了!”
这样的议论,在民间广泛流传。
民心的向背,产生了巨大的力量。它使得刘备集团的统治基础更加稳固,征兵、征粮等事务进行得更加顺利。更重要的是,它形成了一种无形的“势”,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和社会舆论的支持,这让刘备在面对曹操等强大对手时,拥有了更足的底气。
当然,刘备也清楚,施仁政并非一味怀柔。对于境内小股的土匪流寇,以及吕布、曹操派来的细作破坏,他命令关羽、张飞、赵云等人坚决打击,毫不手软,确保了境内的安全。这种恩威并施,宽严相济的做法,使得“仁政”得以顺利推行。
这一系列举措,也传到了被围的郯城和城外的曹营。
郯城内,饥寒交迫的军民听闻小沛等地的情况,人心更加浮动,对吕布的统治愈发不满,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逃亡事件。吕布闻之,暴跳如雷,却无可奈何。
曹营中,曹操得知刘备的所作所为,捻须冷笑:“刘备,沽名钓誉之徒耳!乱世用重典,怀柔岂能定天下?待我破了吕布,再让你知道,什么才是真正的‘王霸之道’!” 话虽如此,但他内心也不得不承认,刘备这一手收买人心,确实高明,为自己日后统治徐州埋下了隐患。
广施仁政,如同春雨润物,无声无息地改变着徐州的力量对比。刘备集团在民心的滋养下,根基日益深厚。当郯城那边的惊天巨变最终来临时,这深厚的民心基础,将成为刘备应对危机、争夺徐州的宝贵资本。
风暴来临前的宁静里,小沛的灯火,因承载着百姓的希望,而显得格外明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