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春城头,硝烟尚未完全散尽,但已换上了“刘”字大旗。城内秩序在刘备的强力干预下,正逐步恢复。袁术伪宫的余烬仿佛还在诉说着那场僭越闹剧的终结。
刘备正欲命人起草捷报,以镇东将军、假节钺的名义,向远在长安的天子朝廷报捷,彰显讨逆之功,安抚天下人心。
然而,就在这时,一骑来自西北方向的快马,带来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,彻底打乱了他的步骤,也让天下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关中!
“报——!主公!长安急报!长安朝廷再生巨变!李傕、郭汜复又联手,与杨奉将军等部激战!天子……天子车驾已离开长安,意图东归!然……然据最新密报,兖州曹操,已应密诏,派大将夏侯惇为先锋,率精兵五万,前往迎驾!恐……恐天子已落入曹操之手!”
“什么?!”刘备闻言,脸色骤变,手中的茶盏险些跌落。郭嘉、刘晔等谋士亦是神色凝重。
原来,长安的局势,在沈练的暗中运作下,虽一度形成了李傕、郭汜与杨奉、董承、宋果及白波军韩暹、胡才等部三足鼎立的微妙平衡,天子待遇也有所改善。但这平衡,却因天子刘协与部分朝臣渴望真正独立的意图而岌岌可危。
少年天子历经磨难,不甘心始终为人傀儡。在主动前来觐见的董昭以及韩融等部分百官的怂恿下,刘协开始暗中布局,试图拉拢或分化杨奉、董承、宋果、胡才等将领,意图收回兵权,使朝廷得以独立自主。这番动作,立刻引发了杨奉集团内部的猜忌与不和。
沈练敏锐地察觉到了危机,他曾秘密劝谏天子与那些热衷夺权的百官:“陛下,诸位明公。李傕、郭汜二贼虽生间隙,然其势犹在,狼子野心未泯。今杨奉等将虽非纯臣,然其存在,正是制衡二贼之关键。若内部先行纷争,三足之势崩坏,李、郭必趁虚而入,届时陛下与朝廷,恐将重蹈昔日被劫持欺凌之覆辙!皇甫崇与朱儁将军皆已星陨,纵然收回兵权,又有何人能承其威望,震慑这万千骄兵悍将?!望陛下三思,当以稳为主,徐图后计!”
然而,以韩融为首的部分官员,急于求成,对沈练的警告不以为然,反而道:“李傕、郭汜经此前内讧,已势同水火,实力大损,互为死仇,不足为惧!正应趁此良机,收揽权柄,重振朝纲!岂可因噎废食,久居武夫挟制之下?”一些职位较低、认同沈练看法的官员,则人微言轻,无法改变天子和韩融等人的决定。
此前前往弘农投奔同乡张济的李儒,一直密切关注着长安动向。就在杨奉集团因内部权力争夺而出现裂痕之际,他通过樊稠的协助,秘密潜回长安,并见到了李傕与郭汜。
李儒对着这对曾经的盟友、如今的仇敌,痛陈利害:“二位将军!如今之势,危如累卵!那杨奉非我西凉嫡系,其麾下韩暹、胡才更是白波贼寇出身!若天子在其怂恿下,真个掌握了兵权,清算旧账,我等西凉旧部,还有活路吗?必将死无葬身之地!昔日恩怨,不过是权力之争,而杨奉等人若得势,便是要绝我等之根!当此生死存亡之际,唯有摒弃前嫌,齐心合力,重新将天子控于手中,方是保全性命、维系权势之本!”
李傕、郭汜虽互相憎恨,但回想起杨奉、宋果救走天子后自身地位的跌落,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清算,不由得脊背发凉。在李儒的蛊惑和现实威胁下,这对冤家暂时放下了仇怨,再次合流,集结兵力,悍然对内部不稳的杨奉集团发起了猛烈偷袭!
杨奉、韩暹等人猝不及防,加之内部因天子夺权之举而人心离散,指挥不协,接连大败,形势急转直下!
而此刻,以韩融为首的朝臣,非但没有反思,反而乐见两方互斗,并暗中与占据颍川、陈国、梁国等地的曹操搭上了线。他们怂恿天子写下求救密诏,召曹操入京勤王保驾!
曹操采纳谋士荀彧等人的建议,一方面以讨伐袁术为名向豫州扩张,另一方面派人与长安朝臣秘密联络。接到密诏,他大喜过望,立刻命夏侯惇为先锋,许褚等上将十员,精兵五万,星夜兼程,直扑关中。
就在李傕、郭汜联军与杨奉部众在长安城外混战不休之际,董承、宋果、胡才等人按照预定计划,保护着天子刘协、伏皇后以及部分公卿大臣,秘密逃离了混乱的长安城,向东而行。
一直暗中监视各方动向的夜枭成员,立刻将天子车驾逃离以及曹操大军西进的消息传给了沈练。
沈练心知大势已去,天子东行之意已决,且曹操已抢得先机。他当机立断,施展手段,将李傕、郭汜、樊稠的追击兵马,引向了天子逃亡的方向。
随后,沈练找到损兵折将、进退失据的杨奉、韩暹以及徐晃,直言道:“杨将军,韩将军,徐将军!长安已不可守,亦不可留!天子与韩融等人,嫌我等出身低微,不信我等,一心东向依附曹操。我等若留在此地,无论李傕、郭汜胜,还是曹操至,皆无我等容身之处,甚至可能被当作替罪羊清算!”
他话锋一转,指出明路:“当今天下,唯有一人,不以出身论英雄,唯才是举,仁德布于四海,便是正在淮南讨伐国贼袁术的刘使君!刘使君求贤若渴,将军等若率部往投,必得重用,可保全实力,另立新功,远胜于此地坐以待毙!”
杨奉想起之前与刘备之间的隐秘联系,韩暹、徐晃也素闻刘备仁德之名,其麾下不乏出身寒微却位居显赫的将领。眼下穷途末路,投奔刘备确实是最佳选择。几人拉上杨定商议后,果断采纳沈练建议,不再理会长安乱局,集结残部,绕道南行,投奔正在肃清袁术残余势力的刘备而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