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师傅提出的这个“条件”,像一块巨石,沉甸甸地压在了林浩的心上。
“从理论上说服他”,这话说起来简单,但林浩知道,这几乎是一个比“手搓样品”还要困难的任务。王师傅虽然是个“技术狂人”,但他几十年的经验,让他对材料科学的理解,有着极其深刻和直观的认识。想用一个“反常识”的理论去说服他,无异于想说服一个老渔民,相信鱼会在天上飞。
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地下室,把与王师傅的“谈判结果”,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陈默。
“他要理论依据?”陈默听完,非但没有发愁,眼中反而闪过一丝不易察察的兴奋,“这个要求,提得好。”
“好?”林浩不解,“老师,我们现在哪儿有理论依据啊?您那个模型,不还只是个猜想吗?”
“猜想,也需要验证。”陈默走到白板前,“我们自己,也需要一个更坚实的理由,去支撑我们这场‘赌局’。王师傅这是在逼我们,把地基打得更牢一点。”
“那……我们怎么办?”
“找高翔。”陈默的回答,言简意赅,“我们的理论,需要计算的验证。而他,是我们能找到的、最好的‘验证者’。”
林浩立刻明白了陈默的意思。他想起了那个戴着厚厚的瓶底眼镜、能把元素周期表当键盘用的、沉默寡言的“人形计算机”——高翔师兄。
当天下午,林浩就抱着陈默给他的、一沓写满了更复杂推导的草稿,再次像一个小学生一样,来到了702教研室那个属于“计算材料学”的角落。
高翔的工位,像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。四周堆满了各种专业书籍和打印的论文,三台显示器上,同时滚动着密密麻麻的代码和数据,形成了一道天然的“屏障”。他本人则戴着巨大的降噪耳机,对着中间那块屏幕发呆,手指在键盘上有节奏地敲击着,仿佛在与另一个维度的生物进行交流。
林浩在他身后站了好一会儿,对方都毫无察觉。
他只能又提高了一点音量,轻轻地敲了敲他的隔板:“高师兄!打扰一下!”
高翔这才像刚从深度睡眠中被唤醒一样,浑身一颤,缓缓地转过头。他看到是林浩,扶了扶那厚得像瓶底一样的眼镜,眼中充满了迷茫,似乎在搜索自己内存里关于这个人的信息。
“哦,是你啊。陈老师那个……”他想了半天,也没想起林浩的名字。
“林浩。”林浩赶紧自我介绍,然后压低了声音,表情严肃地说道,“师兄,我这次来,是有个非常重要,也……也非常机密的事情,想请您帮忙。”
听到“机密”二字,高翔那总是显得有些迷离的眼神,稍微聚焦了一点。
林浩赶紧把陈默那个关于“低温增韧”的“疯狂猜想”,以及那沓写满了推导的草稿,递给了高翔。
“是这样,我导师推测,我们这个Lm-101材料,在低温下,可能会出现一种反常的韧性提升。这是他的一些理论模型,想请您看看,从计算的角度,有没有可能……实现?”林浩说完,又补充了一句,“师兄,这件事,关系重大,还请您……务必保密。”
高翔看了一眼林浩那紧张的表情,没有立刻回答,而是接过了那沓草稿,开始看了起来。
一开始,他的表情,还很平静。但看着看着,他的眉头,就越皱越紧。他看得极其专注,手指还在桌上有节奏地敲击着,仿佛在进行心算。
林浩站在一旁,紧张得手心冒汗。
突然,高翔的眼睛,猛地亮了起来。那是一种林浩从未见过的、如同发现了新大陆般的、极度兴奋的光芒。
“有意思……太有意思了!”高翔喃喃自语,他指着草稿上的一条公式,“陈老师这个想法……他竟然考虑了低温下的‘声子软化’对剪切转变区激活能垒的影响!这个思路,太……太他妈的天才了!”
他激动得甚至爆了粗口。作为一个沉迷于理论计算的“技术宅”,这种颠覆性的、挑战现有物理模型的想法,对他有着致命的吸引力。
“但是,”高翔的兴奋很快又被冷静所取代,“这个模型,太复杂了。里面涉及到多体相互作用和量子效应,想从头用第一性原理计算,以我们现有的服务器资源,可能要算到明年博士毕业,结果还不一定收敛。”
林浩的心,又沉了下去。
“不过……”高翔话锋一转,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,“我们可以换个思路。”
“什么思路?”
“我们可以不追求最精确的‘定量’计算,而是先进行‘定性’的模拟。”高翔说,“我可以用一种更取巧的、但计算速度快上万倍的‘分子动力学模拟(md)’方法。”
“我可以在电脑里,按照你们Lm-101的原子配比,构建一个包含几十万个原子的虚拟模型。然后,我给这个虚拟世界‘降温’,把它放到液氮的温度下。最后,再用虚拟的‘压头’,去压缩它,看看在模拟中,那些虚拟的原子,到底是怎么运动的,它们会不会真的形成那种可以阻止裂纹扩展的‘多重剪切带’。”
“这虽然不是最精确的理论证明,但如果模拟结果能支持陈老师的猜想,那它,就足以作为一份强有力的‘理论预判’,去说服王师傅那个老顽固了!”
林浩听得热血沸腾,他感觉高翔不是在说科研,而是在描述一部科幻大片——在虚拟世界里,创造和毁灭一个微观宇宙。
“那……那太好了!高师兄,就拜托您了!”
“别急着谢。”高翔摆了摆手,“这个工作量不小,我一个人忙不过来。我负责搭建模型和写核心算法,但材料的各种物理参数,比如原子半径、结合能、弹性模量这些,需要你给我提供,而且要绝对准确。还有,关于保密……”
他看了一眼林浩,表情严肃地说:“你放心。在计算结果出来之前,这件事,只有天知,地知,你知,我知,还有陈老师知。我高翔,虽然不爱说话,但这点规矩,还是懂的。”
“谢谢师兄!”林浩感觉自己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。
于是,一个由“实验派”和“计算派”组成的全新、且高度机密的联盟,正式成立了。
接下来的一个星期,林浩几乎成了高翔的“贴身助理”。他不再去地下室,而是把自己的笔记本搬到了高翔工位旁边的一个空位上。
他负责查阅大量的文献,将Lm-101体系中每一种元素的、在不同状态下的物理化学参数,都整理成一个详尽的数据库,提供给高翔。
而高翔,则在电脑上飞快地敲击着代码,将这些冰冷的参数,转化成一行行充满生命力的指令,去构建那个虚拟的、拥有几十万个原子的微观世界。
林浩第一次,如此近距离地,领略到了理论计算的强大魅力。他看到高翔,是如何用几行简单的代码,就让那些原子,在屏幕上按照物理定律,开始热振动;又是如何通过施加一个虚拟的“恒温器”,让整个系统的温度,精准地降到77K。
这对他来说,是一种前所未有的、震撼性的体验。
一个不眠之夜,当高翔终于完成了模型的构建和初步的弛豫后,他转过头,对着已经累得快要趴下的林浩,露出了一个如释重负的笑容。
“好了,小子。我们的‘宇宙’,已经创造出来了。”
“接下来,就是见证奇迹,或者……见证笑话的时刻了。”
他深吸一口气,在键盘上,敲下了最后一行指令:
run pression_test.p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