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翔的分子动力学模拟,一旦启动,就是一个需要庞大计算资源和漫长时间的“黑箱”过程。那台被他改装过的图形工作站,如同一个吞噬了数据的巨兽,开始进行着每秒数以亿万次的运算,而林浩和高翔,能做的只有等待。
等待,有时候比忙碌更磨人。
在等待高翔计算结果的这几天里,林浩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。他白天不敢去mtS实验室找王师傅,因为他还没有拿到能说服那个老顽固的“理论依据”。他也不敢一直待在地下室,因为那里空旷的环境只会让他胡思乱想。
于是,图书馆成了他唯一的避难所。
他一头扎进了图书馆那浩如烟海的文献数据库里,开始疯狂地查阅所有关于“低温力学性能”和“金属玻璃脆性”的文献。他想从前人的研究中,找到哪怕一丝一毫,能够支撑陈默那个“疯狂猜想”的蛛丝马迹。
然而,他查到的结果,却让他越来越心惊,越来越绝望。
他看到,一篇又一篇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文章,都在用无可辩驳的数据,重复着同一个结论:非晶合金,在低温下,必然会发生严重的脆化。它们的断裂韧性,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急剧下降。
有的文章,从位错理论的角度,论证了非晶态结构无法像晶体一样通过位错运动来耗散能量。
有的文章,从自由体积理论的角度,分析了低温下原子冻结、自由体积减少,导致剪切带难以形核的根本原因。
还有的文章,直接给出了一个经验公式,精准地预测了不同体系的非晶合金,其“韧脆转变温度”在哪个区间。
所有的文献,所有的理论,所有的实验数据,都在异口同声地,向他宣告着一个冷酷的事实——陈默的猜想,是异想天-开,是违背物理规律的。
林浩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试图证明“永动机”可行性的民科,在被整个科学界的主流理论,无情地、反复地碾压。
他开始动摇了。
他甚至开始怀疑,陈默是不是因为被李瑞阳打压得太久,精神上出了一些问题,才会产生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?而自己,一个什么都不懂的“菜鸟”,就这么头脑一热地,跟着他一起“发疯”,是不是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?
巨大的焦虑和自我怀疑,像一张无形的大网,将他紧紧地包裹。他晚上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,白天则精神恍惚,看文献时,那些黑色的英文字母,都像一个个跳动的、嘲笑他的小人。
这天深夜,当图书馆的闭馆音乐响起时,林浩才麻木地从座位上站起来。他拖着沉重的步伐,走出图书馆大门,晚秋的冷风一吹,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哆嗦。
他不想回宿舍,不想去面对徐涛那可能带着同情的询问。他只想一个人,静一静。
他漫无目的地在校园里走着,不知不觉,就走到了702教研室所在的那栋实验楼下。他抬起头,看到七楼,还有几个窗口,亮着灯。
他知道,那里,有一群和他一样,被科研“绑架”了灵魂的夜归人。
正当他准备转身离开时,一个熟悉的身影,从实验楼的大门里走了出来。
是苏晓月。
她也刚做完实验,身上还穿着那件白大褂,手里拿着一个保温杯,脸上带着一丝疲惫。
“林浩?”苏晓月显然也看到了他,有些惊讶地走了过来,“这么晚了,你怎么在这儿?”
“啊……我刚从图书馆出来,随便走走。”林浩有些不自然地回答,他下意识地不想让苏晓月看到自己此刻的颓废和狼狈。
但苏晓月何其聪慧,她只看了一眼林浩那布满血丝的眼睛、憔悴的脸色和紧锁的眉头,就知道,这个家伙,肯定出事了。
“你的脸色很难看。”她没有点破,只是用一种关心的语气说,“是不是最近压力太大了?”
“没有,还好。”林浩还在嘴硬。
苏晓月看着他故作坚强的样子,轻轻地叹了口气。她没有再追问,而是指了指学校北门的方向:“走吧,我请你喝杯热奶茶。便利店,应该还开着。”
她的语气,不像是询问,而是一种不容拒绝的、温柔的决定。
林-浩愣了一下,最终还是点了点头。
两人并肩走在深夜空无一人的校园小路上,谁都没有说话。便利店明亮的灯光,在不远处,像一个温暖的港湾。
苏晓月买了两杯热气腾腾的珍珠奶茶,递给了林浩一杯。
他们没有进店,只是坐在便利店门口的长椅上。温热的奶茶,透过纸杯,传来一丝暖意,让林浩那因为焦虑而有些冰冷的手,稍微缓和了一些。
“我听说,”苏晓月捧着奶茶,看着远处黑暗中的操场,状似无意地开口,“你们那篇Scripta的文章,审稿意见回来了?”
林浩的心,猛地一紧。他知道,该来的,还是来了。
“嗯……回来了。”他含糊地回答。
“怎么样,顺利吗?”苏晓月转过头,看着他,她的眼睛在便利店的灯光下,清澈得像一汪泉水,仿佛能看透他所有的伪装。
面对这样一双眼睛,林浩感觉自己所有的嘴硬和逞强,都显得那么苍白和可笑。
他犹豫了很久很久。
理智告诉他,陈默的猜想,是他们目前最核心的、也是最脆弱的秘密,绝对不能告诉任何人,特别是李瑞阳团队的“核心成员”苏晓月。万一消息泄露,后果不堪设想。
但连日来积压在心底的巨大压力、自我怀疑和无助,又像洪水一样,疯狂地冲击着他理智的堤坝。他太需要一个人来倾诉了,太需要一个能理解他的人,来告诉他,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
最终,感性战胜了理智。他对苏晓月的信任,压倒了所有的顾虑。
他决定,选择性地“交底”。
“不顺利。”他苦笑了一下,声音沙哑,“审稿人……提了一个很苛刻的要求。”
“什么要求?”
“他让我们……补充一些低温下的力学性能数据,来证明我们材料的稳定性。”林浩隐去了最关键的“低温增韧”字眼,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,“现在,我们正在为这个事发愁。你知道的,低温实验,很难做,而且……我们也没有设备。”
他说完,低下了头,像一个等待宣判的犯人。他已经做好了被苏晓月追问、甚至是被她用一种“爱莫能助”的同情眼神看待的准备。
然而,苏晓月听完,非但没有追问任何细节,反而,是深深地皱起了眉头。
“这个要求,确实太过分了。”她说,语气里,带着一丝明显的愤慨,“补充低温实验,周期长,难度大,审稿周期一般只有一到两个月,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很多时候,这就是审稿人用来拖延或者直接枪毙稿件的惯用伎俩。”
她的话,像一股暖流,瞬间涌入了林浩冰冷的心田。
他猛地抬起头,看着苏晓月。他没想到,她不仅完全听懂了,而且,还毫不犹豫地,站在了他的立场上。
那一刻,他感觉自己所有的委屈和压力,都被理解了。
“是啊……”他感觉自己的鼻子有些发酸,“我们现在,也不知道该怎么办。查到的所有文献,都说非晶在低温下性能会变差,我们这个实验,做出来可能也是一样的结果,到时候,就更没法回复审稿人了。”
“不一定。”苏晓月却摇了摇头,她的眼神,在夜色中,闪烁着一种理性的、笃定的光芒,“文献,代表的是过去,是已经被验证的‘常识’。而科研的魅力,不就在于去挑战这些‘常识’吗?”
她看着林浩,认真地说:“别被那些文献吓倒了。你忘了你的Lm-101是怎么来的吗?它也是在你无数次失败、挑战了常规配方之后,才诞生的。既然它在室温下,能表现出与众不同。那谁又能保证,它在低温下,就一定会循规蹈矩呢?”
“相信你自己的材料,也相信……你和你导师的判断。”
苏晓月的话,像一把钥匙,瞬间打开了林浩心中那把因为自我怀疑而生锈的锁。
是啊,他怎么忘了?他忘了自己当初是如何在所有人的不解中,坚持打磨样品;忘了自己和陈默,是如何用1.01倍的极限转速,创造出了那个“奇迹”。
他们的道路,从一开始,就是一条离经叛道之路。
“谢谢你,苏晓-月。”林浩看着她,由衷地说,“我……我好多了。”
“那就好。”苏晓月笑了笑,“快把奶茶喝了吧,要凉了。”
林浩捧起那杯已经有些温热的奶茶,喝了一大口。甜甜的液体,顺着喉咙,一直暖到了心里。他知道,自己这个“地下联盟”,又多了一位最坚定、也最温暖的成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