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晚的深夜奶茶,像一剂强效的“心理按摩”,让林浩紧绷了多日的神经,终于得到了片刻的舒缓。
虽然现实的困境没有改变,高翔师兄的计算结果还遥遥无期,王师傅那扇大门也还没为他敞开,但林浩的心态,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
他不再像之前那样,一个人钻牛角尖,被文献里的“常识”压得喘不过气。他开始相信,或者说,他选择去相信,陈默那个看似疯狂的猜想。
第二天,当他再次走进图书馆时,他不再是去寻找“支撑”,而是去寻找“漏洞”。他开始用一种批判性的眼光,去审视那些经典的、论证“低温脆性”的文献。他试图从那些看似天衣无缝的理论中,找到一些被前人忽略的、可能存在的“例外条款”。
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,让他的文献阅读,从一种被动的“接受”,变成了一种主动的“对话”。虽然依旧很累,但他不再感到绝望。
就在他埋头于文献的海洋中时,他的微信,又“叮”地响了一声。
还是苏晓月。
【苏晓月:把你的邮箱给我一下。】
林浩有些疑惑,但还是把自己的邮箱地址发了过去。
几分钟后,他的邮箱里,收到了一封来自苏晓月的邮件。邮件没有正文,只有一个巨大的、超过100mb的压缩文件包。
他好奇地点开压缩包,解压。当他看到里面的内容时,他整个人,都愣住了。
那里面,是几十个分门别类的文件夹。
文件夹的名称,赫然是:“低温原位力学测试技术-综述”、“液氮环境下引伸计标定方法”、“金属玻璃低温断裂行为-经典文献”、“知名课题组最新进展-Nature & Science”……
他随手点开一个文件夹,里面是十几篇pdF格式的顶尖文献,每一篇,都是这个领域的扛鼎之作。他知道,虽然在学校里下载这些文献是免费的,但要从浩如烟海的数据库中,精准地、系统地筛选出这些最有价值、最核心的文章,并将其分门别类地整理好,这背后所需要耗费的时间、精力和专业的判断力,是极其惊人的。
这已经不是简单的“文献分享”了,这是一个……完整的、体系化的“知识宝库”!
苏晓月竟然,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,就将这个林浩自己都还处于摸索阶段的、极其专业的领域,进行了如此系统和深入的梳理。这背后所展现出的信息检索能力、文献筛选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,简直强大到恐怖。
而在所有文件夹的最后,还有一个名为“个人阅读心得”的word文档。
林浩颤抖着手,点开了它。
文档里,是苏晓月用她那标志性的、条理清晰的风格,写下的笔记。
“……总结来看,目前非晶合金的低温力学性能研究,主要面临三大技术瓶颈:1. 低温环境下温度的精确控制与测量;2. 低温夹具与样品间的热应力问题;3. 原位观测设备(如SEm\/tEm)与低温系统的兼容性问题……”
“……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,mIt的c.A. Schuh课题组和德国马普所的d. Raabe课题组,都开始关注多元复杂体系中的‘化学短程有序’对低温性能的影响,他们的初步结果似乎暗示,高度的化学无序,并不总是有利于韧性。这可能是你值得关注的一个突破口……”
林浩看得冷汗直流。苏晓月指出的这些问题和方向,比他自己这几天苦思冥想得到的,要深刻和前沿得多。她就像一个站在更高维度上的观察者,轻而易举地,就为他画出了一张通往问题核心的“战略地图”。
他一直以为,苏晓月只是一个优秀的“实验派”,他从未想过,她在理论和文献洞察力上,也拥有如此可怕的实力。
然而,真正让林浩感到脊背发凉的,是文档最后,那段用红色字体加粗标注的、看似不经意的提醒。
“另外,需要提醒你一下:我最近听我们组里的人说,李老师对‘极端环境下材料性能’这个方向,也非常感兴趣,特别是其在航空航天发动机叶片等领域的应用。张远师兄最近,就在频繁地联系几家国外的设备厂商,调研相关的低温测试设备。虽然他们目前应该还只是在‘布局’阶段,但……你们要抓紧时间了。”
这句话,像一道闪电,瞬间击中了林浩。
他的大脑,一片轰鸣。
他立刻意识到,李瑞阳,那只嗅觉敏锐的“老狐狸”,可能已经不仅仅是在“追赶”他们了,他甚至可能,已经洞悉了“低温性能”这个方向的巨大潜力,准备亲自下场,利用他更强大的资源和团队,来布局同一个“赛道”!
一股前所未-有的、令人窒息的紧迫感,瞬间笼罩了他。
他知道,他和陈默的这个“疯狂赌局”,已经不再是一场与科学本身的、浪漫的二人对决了。它变成了一场残酷的、与那个强大的、近在咫尺的竞争对手之间的、你死我活的“时间竞赛”!
他们必须,抢在李瑞阳团队形成真正的战斗力之前,拿到那份决定性的“铁证”!
就在这时,林浩的手机,疯狂地振动了起来。
是高翔师兄打来的。
林浩赶紧接起电话,电话那头,传来了高翔师兄那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的、压抑着巨大兴奋的声音。
“浩子,快……快来我这儿!”
“怎么了,师兄?”
“我的模拟……跑完了。”高翔的声音,带着一丝不敢相信的颤抖,“我好像……真的……在虚拟世界里,看到了一些不得了的东西!”
林浩的血液,在这一瞬间,彻底沸腾了。
他抓起手机和电脑,像一阵风一样,冲出了图书馆。
他知道,决战的号角,已经吹响了。